人们看问题的出发点,角度不同,所得的结果就会截然不同。同样是玫瑰花,有的人认为花下有刺,容易刺痛手,而鄙夷、疏远它;有的人认为刺上有花,鲜艳夺目,很可爱,而去接近、欣赏它,把它作为爱情的信物。而玫瑰本身没有发生变化,只是人们看它的角度发生了变化。
人们对待事物是这样,而在待人、用人时也是这样。三国时期,与卧龙孔明齐名的凤雏庞统,因相貌丑陋而受到东吴孙权的冷落,后来刘备重用了他,才有“落凤坡前救主”的佳话。晋文公重耳任用一个叫履鞔的人,不因为与他有过节而嫌弃他,在履鞔的帮助下,不仅挫败了一场宫廷叛乱,保住了帝王之位,而与他同车于闹市之中,让人们看到了重耳的胸襟与气度,天下能人纷纷投效于他,这为日后重耳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还有唐太宗李世民重用“玄武门之变”中讨伐过自己的耿直谏臣魏征,而创立“贞观之治”的大唐盛世。
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”所以我们在与人相处时,不应以自己喜好为出发点而带上有色眼镜,而应从大局出发,摒除个人狭隘思想,这样在处理矛盾、纠纷时,才不会发生“偏颇”现象,以致“失之毫厘,谬以千里。”
从辩证角度来说,人和事物都不是完美的,尤其是人才,能力高的人,所谓的“毛病”也就越多。这就要求我们从辩证思维角度出发,以包容、博爱的胸怀去看待人或事,其结果一定是和谐的,祥和、积极、充满正能量的。